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2节(1 / 2)





  意识到眼前的正殿是什么地方后,金兰吓得呼吸一滞,紧紧靠在朱瑄身边“五哥”

  朱瑄拉着她柔软的小手“这是文华殿,我平时上课的地方正殿只有举行讲读仪式的时候才打开,我每天在东厢房上课,讲读官在西耳房值班,出了文华门,往左是左顺门,讲读官讲课毕,光禄寺会在暖房里预备酒食款待他们”

  金兰哭笑不得,不敢四处张望,紧贴着朱瑄,头埋得低低的,咬牙切齿“你怎么能带我来这儿”难怪要她穿男装他居然带她出了东宫前朝后寝,前朝可不是她能来的地方两人站在一起,袖子里的手十指交握,朱瑄捏紧她的手,小声说“无事,我想让你看看我平时上课的地方。”

  金兰确实很好奇文华殿是什么模样的,反正来都来了,不看白不看她抬起头飞快瞥一眼左右,满眼金碧辉煌,雄伟壮丽,天晴如洗,楼台肃立,气势磅礴的皇家气派扑面而来,让人仰止。她看完了,催促朱瑄“好了,我看到你上课的地方了,趁着没人发现,我们回去”

  朱瑄笑了笑,“你不想出去逛逛”

  金兰一怔。

  直到坐着马车出了宫门,将重檐歇山顶的箭楼和瓮城远远抛在身后,金兰才反应过来朱瑄竟然带着她出了大内宫城她掀开帘子,入目是干净整洁的长街,道旁店铺林立,各色幌子随风招展,还没到最热闹的时候,不过行人已经多了起来。

  朱瑄说“这里是皇城内市,不比夜市热闹喧嚣。”

  京城是天下商货聚集之地,其繁华昌盛自不必说。六部官衙聚集的正阳门以及崇文门那一带的市肆尤其繁荣,四方商旅云聚,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市肆上都能看到。每到夜市,更是比肩接踵、人头攒动,城中百姓不论贵贱、男女、老少,俱都蜂拥而至,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内市则设在皇城之内,专门为皇城里的达官贵人、皇亲贵戚和宫中显耀的宫人服务,比不得夜市热闹。

  金兰担心宫里的事“我这样出来,万一被人发现了怎么办”

  朱瑄拍了拍她头顶戴的大帽“没事,我都安排好了,这会儿夜市还没开,你先逛逛内市晚上我带你逛夜市,等天黑了再回去。”

  他胸有成竹的样子,金兰不好再说什么她确实很想出宫透透气不过她知道宫中规矩森严,从没和他说起过,而且她在东宫无拘无束的,一点都不拘谨,渐渐的也就忘了宫外的热闹,没想到他都知道,还早就安排妥当了。

  他怎么这么会照顾人她嫁给他以后好像没为他做过什么金兰放下帘子,趴在朱瑄怀里。

  朱瑄张开手臂搂住她“怎么不看了”

  金兰依偎着他“五哥以前出过宫”

  朱瑄点头“自己出来走走才能通晓市井民情,我只在皇城逛逛,不会私自出城,几位阁老都知道。你别怕,就算被发现了也没什么,我父皇也经常出大内。”

  金兰嗯一声,放松下来,问“我听杜岩说京里有晓市,我们先去逛晓市”

  朱瑄笑了“晓市天没亮就开了,天明就撤晓市卖的是旧货,京中的落魄子弟怕撞见熟人,喜欢在晓市上变卖家藏古董,还有偷盗者趁着天亮之前销赃”

  晓市也叫鬼市,这会儿早就散了。

  金兰轻笑“怪不得杜岩说他经常在晓市上买到便宜的古董原来如此。”

  朱瑄搂着她说“杜岩是内书堂出身,最擅长辨别古董器物、名人书画,每次有出宫的差事他都会抢着领差,就是为了在晓市上多搜罗些古董。”

  金兰笑道“这也算是施展他的长处”

  原来杜岩这么狡猾

  马车径直穿过长街,在一座高楼前停了下来。高楼有三层,楼前一座大牌,柱上一副楹联,几名穿戴整齐的侍者站在门外,见人就笑,一团和气,礼数周到,楼里隐隐传出婉转悠扬的琴声。看到金兰他们乘坐的马车,两名侍者迎上前,引着他们从侧门进院,过了一重院门,换上几个刚留发的清秀少年服侍。

  朱瑄先下了马车,转身要抱金兰,金兰打开他的手,她现在可是富家少爷打扮,而且当着那么多人呢他笑了笑,伸出胳膊,扶着她下车,护卫紧紧跟在他们身后。进了酒楼,直接上了三楼雅间,侍者知道朱瑄不吃酒,没有安排案酒,也没有叫歌女进来伺候。

  不一会儿店家亲自上楼来安排席面,十分殷勤。朱瑄给金兰夹菜“你试试,这家的南炉鸭做得最好,皮脆肉嫩。”

  金兰吃了一口,果然外焦里嫩,鸭皮烤得酥脆,鸭肉细嫩鲜美,还有股淡淡的果木香气,她奇道“怎么和宫里的一个口味”不止味道相似,应该说比宫里的南炉鸭更好吃。

  看她爱吃,朱瑄又给她夹了一筷子“宫里尚膳监的太监在这家偷过师”

  宫中贵人并不是顿顿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他们也喜欢宫外市井的吃食,宫里的太监为讨好贵人,时常直接从民间采买。南炉鸭是从南边传来的,尚膳监见贵人们个个爱吃,特地派人出宫向酒家请教,可惜酒家说秘方不外传。尚膳监太监就暗中收买酒楼的仆役,安排小内官偷学。

  金兰笑道“偷学的果然不如家传手艺。”

  吃了饭,坐着吃茶,朱瑄看一眼糊了轻纱的格子窗“先去逛逛铺子。”等逛得差不多了,夜市就该开了。

  金兰嗯一声,乖乖跟着朱瑄,心里很高兴,他这是在告诉自己他平时出宫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些什么

  第52章 撞见

  到了傍晚,东城一带熙熙攘攘,吹吹打打,人烟凑集,热闹起来。

  车马碌碌,红尘滚滚。

  当街搭起十几座戏台彩棚,锣鼓喧天,笙簧缭绕。一阵鼓声后,先登台的是一位身穿罗衣、头梳高髻、鬓畔翠卷朵朵,脸涂得白白的歌伎,围观的人群慢慢安静下来,歌伎唱了几首小曲,婉转悦耳,音韵悠扬,似黄莺出谷,袅袅不绝,继而声音陡然拔高,嘹亮高亢,穿云裂石,直达霄汉。

  围观者无不鼓掌叫好。

  马车刚好经过,金兰掀开车帘一角侧耳细听,发现歌伎唱的是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一愿皇恩频降,松柏对龟鹤,彭祖齐肩。二愿子子孙孙,尽贡三元,石崇富贵也休夸,陆地神仙。更三愿,愿年年佳庆,永保团圆。

  她不由笑道“果然是京师,唱的曲也和别处不同。”

  朱瑄坐在她身边,笑问“别处唱什么小曲”

  金兰脸红了,趴在车窗前,顾左右而言其他“之后是不是有杂耍看”

  朱瑄挑眉,又问了一遍“什么小曲圆圆唱给我听听。”

  金兰知道他不好糊弄,只好道,“我背一首你听青山在,绿水在,冤家不在。风常来,雨常来,书信不来。灾不害,病不害,相思常害。春去愁不去,花开闷不开。泪珠儿汪汪也,滴没了东洋海。”背完了,笑着说,“这还是一首文雅的”

  其他的诸如什么“情哥哥”、“亲亲”、“奴奴”之类的她根本不好意思背给朱瑄听。她会唱小曲,是跟着养娘学的。民间小曲直抒胸臆,用词大胆,偏于俗艳,而且大多是关于闺中情怨的小曲,族里长辈们不许贺家小姐们学,不过长辈们自己也爱听,每次宴席都会请伎人唱曲,金兰和枝玉听得多了,自然都会几首。进京以后她知道小曲为贵人鄙夷,从来没当着人唱过。

  朱瑄笑着道,“直率天真,未尝不可。”忽然凑到金兰背后,搂着她的腰,在她耳畔低语,“圆圆会唱么”

  他清亮的嗓音回荡在密闭的车厢里,有种呢喃软语的感觉,金兰脸红心跳,但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